从“王安悲剧”学到什么?
发表于 2019-07-16 20:54
比尔盖茨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道:“如果王安能够及时完成第二次技术改革,世界上根本不会存在微软”。
王安,世界著名的发明家,也是富可敌国的企业家。1986年,王安迎来了人生的巅峰:他被美国评为第一个“优秀移民”。他的资产高达20亿美元,在美国富豪榜上排名第五,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中国人。他被誉为神。那时,王安在计算机行业的地位就像泰山一样不可动摇。
然而谁有没有想到,就是这么传奇的一个人物,和他庞大的王安科技帝国,却在六年后轰然崩塌,公司的股份价暴跌,从43美元直降到75美分,损失超过40亿美元。直到1990年,已经身患绝症的王安满心不甘的病逝在麻省总医院,两年后,王安电脑破产。
借用一句网上看到的话,“王安的成功,始于IBM,也终于IBM”。他和IBM的恩怨情仇,贯穿了整整半个世纪。不同的是,IBM已经进军世界100强企业,而王安电脑,从鼎盛到衰亡,只有短短的十年。
无数人都对其唏嘘不已,也有无数人在思考:王安的衰落,到底是什么原因?
笔者认为,王安电脑的结局,是必然!
荒地之木,难以参天。
王安的第一桶金来自于对存储器技术的突破,在被IBM以50万美元的天价收购后,他敏锐的察觉到计算机在未来的巨大市场,他将所有资金精力都投入到这个领域。1960-1980这期间,计算机应用的范围主要在企业和军事上,不论是IBM还是王安都没有涉及到个人PC上。时间到了80年代,个人电脑全面兴起,如何转型成了大问题。一向保守的IBM在饱受折磨后,毅然决定开放政策,团结了一批小型PC设备的厂商,这些小厂商虽然技术规模,业务范围都不大,但好处在于设备兼容,用起来方便,并且有自己的软件开发阵营。
这些小厂商里,有一个叫微软,一个叫苹果,一个叫ARM。
IBM抛弃旧日成见,终于在市场冲击下稳住了阵脚。但王安却不认同IBM的做法,他认为发展个人PC没有道理,单独发展与之不相容的高价位机器才是更好的选择。于是,在其他企业都在抱团取暖的时候,王安电脑选择了一条完全与未来方向相反的道路。但是,高昂的成本和缩水的市场份额严重拖累了王安的精力。更致命的是:王安电脑几乎没有自己的软件产业!这个在当时看起来不怎么重要的事情,成了日后压死王安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就这样,由于思想上的保守,王安科技错过了最好的时机,第一次转型宣告失败。
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。
在第一次转型失败后,王安科技陷入了低迷。终于王安忍痛放弃了自己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成果——基于电晶体制造的“洛赛”台式机,转向小型的个人PC。幸运的是,鉴于之前在领域内的影响力,王安的个人电脑做的还不错,公司状态逐渐回暖,于是王安乐观的认为,公司重回昔日荣光只是时间问题。所以他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——和IBM斗争到底。
IBM的业务涉及到方方面面,其中不少是美国科技经济命脉产业,它的底蕴并不是王安科技能匹敌的。另外,之前提到IBM由于及时转型,合作共赢的态度赢得了众多美国本土企业的支持。昏了头的王安居然找到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和格鲁夫,要求他们脱离IBM跟自己合作。
在收到橄榄枝后,二者都不怎么激动的表示:我不去。
这实在是个不怎么高明的决策,微软靠着IBM这颗大树飞速成长,而且比尔盖茨的母亲也是IBM的高管。而格鲁夫的理由更是让人汗颜,原来早年间,格鲁夫曾拜访王安,希望他能够为英特尔的一款存储器提供建议,这其实就是卖个人情的事情,然而当时王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,他当着众人的面说道:“如果你早点来找我,就根本不会拿出现在这么差的产品”。自尊心极强的格鲁夫哪里能接受这样的羞辱,直接愤然离场。如今这么好的报复机会,他怎么可能和王安合作?
虽然被拒绝,但王安电脑还是有着庞大的财力和制作水平,王安此时身患绝症不能在担任CEO,这个时候如果他能选贤任能,想要翻身仍有机会,但是,他做了一个决定,一个直接将他毕生心血葬送的决定:
不顾董事会一次又一次的反对,王安将自己的儿子——王烈选为CEO。
第二次转型的机会,也这么错过了。
为私为公,虎父犬子?
凭良心讲,王安真的很大方,他曾经投入7亿美元在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,而那一年他的营收是20亿美元,可见在这方面的力度是何等巨大。王安的公司可谓人才济济,连IBM自己都承认,“我们真的羡慕王安拥有那么多人才”。
但问题是,王安的潜意识中,公司就是我家的,他不主张公司投资,宣扬自己对公司有着绝对的控制权,并且在很多重要岗位上都选择自己的家人,就连约翰·钱博思,这位后来带领着思科市值狂飙到4440亿美元的牛人,也只是地区经理这样平庸的小角色。
在中国这么情况可能还说得过去,但是在美国,这些人很佩服王安是真的,但是他们无法接受王安这种管理模式,在王安卸任,王烈接任后,他们的不满彻底爆发,大批人员离职,。在当时,计算机产业竞争空前严重,人才流失对王安的公司来讲是一个致命打击,王安科技陷入绝境。
王烈无能吗?其实不是,他是布朗大学的高材生,技术功底相当扎实,曾经也劝说王安发展个人电脑,可见也有一定的眼光。如果让他当个技术主管或者项目主任绝对是一把一的好手,然而没那么多如果,王烈相比他的父亲,缺乏王安当初白手起家的那种魄力,也没有王安那种御人于心的手段,短短一年,公司股票大跌特跌。王烈慌了神,为了弥补资金空缺,开始“杀鸡取卵”:提高产品费用,连咨询电话都要收175美元,这一举措让王电脑的声誉暴跌,许多客户直接放弃了和王安电脑的合作。
王安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,赶紧撤掉王烈,换上了号称“企业修理工”的爱德华·米勒,这个人非常厉害,曾让许多经营不善的企业起死回生,王安认为让米勒上台能够带公司走出困境。
又是个昏招!
爱德华·米勒确实是在企业经营上建树不低,上任后立即采取一系列措施,将王安电脑将债务从5.57亿美元讲到1200万美元,但他不懂技术啊!他对计算机产业差不多是一窍不通,虽然稳住了摇摇欲坠的公司,但他不能组织公司有效的研发新产品,也不无法提出客户满意的方案,还闹出了“制造Unix工业一体化的个人电脑”、“王安电脑转型为图文一体的软件公司”等等笑话,再加上王家对米勒在公司现状上确实有隐瞒,使得他在种种举措上始终慢人一步,终于,1992年,王安电脑宣告破产。
王安电脑的历史就像昙花一现,没能跨进21世纪的大门。
王安在自传中说道:“想要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电脑行业中处于不败之地,就要跟上世界经济不断地变化,始终走在同行的前面。”可惜他自己却没有做到。
几年后一个年轻的加拿大小伙看到他的自传,记住了这句话,这个小伙子叫埃隆·马斯克,现实中的钢铁侠。
国人企业一直存在一个陋习——过渡竞争。企业为了一块立足之地非要斗个你死我活,不断有公司兴起,发迹,消失,循环往复,始终没有一个长期有力的品牌。像之前提到的IBM,是在1911年创立的,直到现在他还是一家“巨无霸”企业。
王安是成功的,但他也是失败的。美国,德国,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建立企业时,都会最先创建一套合理的、现代化的规章制度,再由专业人士去管理,基于制度之上存在的合作关系能带来坚实信任,华人的企业在这一方面是欠缺的,因为文化的关系,我们更倾向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,企业逐渐家族化,难以转型。王安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,这才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。在当下更为 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,华人的企业该如何做好做大,是个很沉重,但也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。
评论 (0人参与)
最新评论